时评|未成年人充值网游咋整
2021-06-25 07:06:56
  • 0
  • 0
  • 0

    据北京晚报的消息说,近两年,未成年人大额消费尤其是网购后家长要求退款的事件频频发生。消费渠道的多样化和移动支付便捷化,给未成年人消费提供了渠道,也增加了商家区分交易对象的难度。更多家长关心的是:孩子擅自购买的东西能退吗?也就是说,背着家长花5999元买苹果手机、借上网课之机偷用家长手机充值网络游戏、花1万多购买“盲盒”、“炒鞋”, 等等。

    根据民法典第十九条:八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民事法律行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经其法定代理人同意、追认;但是,可以独立实施纯获利益的民事法律行为或者与其年龄、智力相适应的民事法律行为。民法典第二十条:不满八周岁的未成年人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实施民事法律行为。

    在此之前,江苏无锡一名15岁少年沉迷网络游戏,偷偷在自己QQ号上绑定了父母的银行卡,一年时间里竟花费近10万元充值游戏。不知情的父母误以为银行卡遭盗刷,连忙报警求助,经警方调查之后才发现,原来这都是“熊孩子”惹的祸。现在的孩子接收信息的渠道多,懂的也多,在玩游戏时没有节制,作为家长要时刻关注才行。接警民警提醒,根据相关司法解释,偷拿家庭成员或者近亲属的财物,获得谅解的,一般可不认为是犯罪。所以出现这种情况,警方只能提醒家长,在忙于日常工作的同时一定要关注好自己的孩子,要看好自己的银行卡、密码和手机。

    应该说,八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虽然对外界具有一定的判断力,但是受年龄和智力等因素的限制,判断能力还相对较弱,易受外界干扰或存在较为明显的局限性,因此需要法律对其进行特别保护。根据民法典,对于八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除了纯获利益的民事法律行为和与孩子年龄、智力相适应的民事法律行为外,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实施的其他民事法律行为需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经其法定代理人同意、追认才算有效,否则不发生法律效力。无效的或者被撤销的民事法律行为自始没有法律约束力。在司法实践中,如果商家没有损失,双方各自履行退货退款的义务即可。

    如果商品无法返还,如电子书、鲜活农产品、已经安装的计算机软件等,或者互相返还财产后,商家面临着商品折旧或劳动成本的损失,就要考虑责任的承担问题了。而对于当前游戏中存在的未成年人借助游客模式支付问题,相关游戏公司应尽快落实国家有关规定;对于游戏中租借账号的,游戏公司可通过技术手段对频繁更换IP地址登录的账号进行限制。如果说,对于未成年人消费时没有故意隐瞒年龄,商家在明知是未成年人的情况下,仍然进行与未成年人年龄、智力和认知等不相符的交易行为,那么相关损失就要由商家自行承担。

  对于在消费过程中未成年人故意隐瞒年龄或提供虚假信息的,商家也负有合理审慎的注意义务。如果商家尽到了义务,那么全部损失就应由家长承担。如果商家没有尽到义务,那么相关损失则要根据各自的过错程度进行分担。而各平台上线的未成年人防沉迷系统都不是防沉迷的万能模式,家长应充分尽到监护人的职责,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网络游戏消费观念。同时,家庭、学校、全社会都应该加强对青少年群体的关爱,让未成年人多参与现实社会的事务,培养更多元的兴趣爱好。

    一般来说,诸如像孩子使用家长账户消费,家长要举证证明自己在消费时间段不具备消费的可能性;而对于孩子自行注册账户消费,家长需和孩子好好沟通,记录孩子注册的时间和过程;此外,对于调出消费时的聊天记录等,从中找出未成年人的语言表达特点。挂面对于规范未成人不当消费行为应多管齐下:父母加强对未成年人的监护职责,并正确引导未成年人合理消费;网络平台应遵守法律法规强化管理,而商家也应尽到合理审慎的注意义务。另则就是对于父母应当管理好家庭财产,尤其要保管好自己名下的移动支付账户信息,不向孩子透露支付密码。对于孩子的网络消费需求,尽量由父母操作完成。




    于2021年6月25日记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